肩周炎的前世今生(二)
多病因研究时代
病因探索:从多元视角到病理新发现
多病因学说兴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肩周炎”的多病因学说越来越受到重视:颈椎病(Reishauer)、冠心病(Askehy)、性格因素(Corenty)、代谢障碍(Mckeever)、免疫疾病(Mcnab)等被陆续提出和“肩周炎”关联。
病理机制突破:Bunker等通过免疫组化研究发现,肩周炎有明显的成纤维细胞增生,无炎症和滑膜受累,病理表现与手掌腱膜挛缩Dupuytren挛缩很相似;
Pointud等在对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使用蛋白酶抑制剂时发现并发肩周炎;
Hutchinson等对胃癌患者使用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发现50%出现肩周炎或者类Dupuytren挛缩样疾病;
运动机制:生物力学研究革新康复认知
Saha和Rajendran等论证了肱骨外旋可以有效的防止肱骨头与关节盂边缘发生撞击,肱骨的自动外旋是肩外展主动和被动上抬手臂的一个主要部分。Kibler等发现了与肩关节损伤相关的肩胛骨异常运动模式。这些研究揭示了肩关节运动损伤和微损伤的原理,改进了康复观念。
精que诊断时代
影像技术:精准诊断的“火眼金睛”
影像技术的进步让诊断进入近阶段。佐志隆士等在《肩关节核磁诊断》(2011)中对肩袖撕裂、撞击、钙化、长头腱脱位、肩胛下肌隐匿性损伤、肩周肌肉损伤、肩袖间隙损伤、盂唇损伤、运动障碍、肩关节不稳等数十种肩关节周围疾病给出了明确的影像诊断。
随着肌骨超声的运用突破核磁局限,在浅表组织(肌肉、肌腱、韧带、软骨等)提供了超过核磁数倍的分辨率,多角度扫查能够揭示X线和CT/MRI未能显示的结构缺陷,动态检查使观察与诊断盂肱关节运动障碍成为可能。
创新模式:一站式诊疗新体验
济华骨科创新诊断模式,将功能评估、实时影像、与临床诊断融为一体,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精准诊断。肩周炎不再是一个笼统的症候群,而是可以明确诊断、精准治疗、科学康复的七十余种疾病和功能障碍。
我们可尝试进行非常精que的诊断,而不必再使用笼统的术语“肩周炎”。----《肌骨超声物理与康复医学临床实践指南》P50
随着对可能导致肩关节僵硬的病因认识的不断发展,“肩周炎”这个术语已经不再受欢迎。----《THE SHOULDER 5th》P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