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的前世今生(一)
传统医学的认识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一组表现为肩痛及运动障碍的症候群(《肩关节周围炎》,2010)。
中医解码・疾病档案
肩周炎属于中医学“肩痹”、“肩凝”的范畴,由于其好发于50岁左右的男女患者,故称“五十肩”;患者多有肩描述了肩关节的慢性病理过程运动受限,生活难以自理,故又名“冻结肩”、“肩凝症”等。
中医三论・致病关键
中医认为此病有三方面的特点:
·致病以寒邪为主,肩周炎突出症状是局部疼痛剧烈。《素问·论篇》载:“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发病与阳气内虚多见,《张氏医通》认为:肩痹除风寒湿邪之邪,还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夹背痛,即肾阳不足,骨髓空虚而致气血凝滞,运行失常等也是导致肩凝症病因之一。
·肩周炎的病位与厥阴肝经有关。肩周炎病变部位在筋膜层次,且与厥阴经阳气的盛衰至为相关。《内经》认为“肝主身之筋膜”,肩臂乃筋膜汇聚之处,因此,寒邪入于厥阴肝经,阴感则阳病,阳衰不能温其筋膜,故肩臂冷痛。
肩周炎时代
溯源・初现(1872 年)
1872年,Duplay和Putnam通过对外伤性肩周炎脱位病例关节周围组织的病理观察,发现肩峰下滑囊的炎症、变性、黏连等变化,从而认为盂肱关节外组织的病理变化是是肩痛和活动受限的病因,首次提出“肩关节周围炎”(Scapulobumeral Periarbritis)的概念。
探索・争鸣(20世纪初)
20世纪初,随着 X 线技术应用,肩周病理研究百花齐放:
·钙盐沉积:Bera、Painter 认为肩痛与钙盐沉积相关,Wrede和Elmsle认为钙盐沉积是冈上肌变性的结果
·结构病变:Bera提出肱二头肌长头腱病变的见解,Slevers 发现肩锁关节病变致肩前痛,Loschke 认为冈上肌断裂是主因
·关节粘连:Klapp、Riedel 发现肩周炎患者盂肱关节腔粘连与容积缩小等变化
·其他研究:Fowler提出肩袖断裂致病,Jullier 提出“喙突炎”是肩周炎的特殊类型,Mclaughlin 指出肩胛下肌痉挛和挛缩导致肩周炎患者外旋受限
定义・成型(20世纪30年代)
Codman 定义 “冻结肩”(Frozen shoulder):描述为 “肌肉痉挛 + 关节僵硬” 症状,称其 “难以定义、难以治疗、也难以从病理学的角度解释”;
Neviaser 定义“粘连性关节囊炎”:通过组织学研究,描述了肩关节的慢性病理过程,他将病程分为粘连前期、冷凝期、冻结期、解冻期。
后来,冻结肩和黏连性关节囊炎也常被理解为狭义的肩周炎。